1993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于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8月至2007年7月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8月起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2012年获“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3年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2年,研究组建立了来自小鼠精子的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并证明这些细胞能够代替精子使卵母细胞“受精”产生半克隆小鼠(称为“半克隆”技术)(Yang et al., Cell, 2012)。然而,半克隆技术不成熟,健康半克隆小鼠出生率低(2%左右)。2015年,研究组获得了能稳定高效产生半克隆小鼠的单倍体干细胞(出生效率达到20%左右),因此又称为“人造精子细胞”(Zhong et al., Cell Stem Cell, 2015)。2018年,研究组通过结合“人造精子细胞”和CRISPR-Cas9介导的Base editor系统,实现蛋白质关键氨基酸的在体遗传筛选(Li et al., Nature Cell Biology, 2018)。
目前,实验室利用“人造精子细胞”介导的半克隆技术,围绕生殖细胞的发育以及疾病模型的建立等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在体筛选决定生殖前体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 PGC)发育的关键基因,并揭示相关机制;
2、构建复杂疾病的小鼠模型,开展疾病机制的分子机制研究;
3、开展基因组标签计划(Genome Tagging Project, GTP),并利用GTP小鼠开展生殖细胞发育的调控网络研究;
4、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 SSC)维持、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