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专题纪录片,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五十周年,2015年4月10日下午,生化与细胞所邀请参加过“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课题工作的陈远聪、崔桂芳、林其谁、李载平、刘新垣、戚正武、施溥涛、汪克臻、徐来根、张永莲、朱尚权等专家学者相聚研究所,共同追忆和缅怀那段永远值得记忆的岁月。崔大敷研究员、王恩多院士、李伯良研究员、王应睐先生的儿子王家槲先生、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编导鲁伊敏女士参加座谈。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王学才主持座谈。
座谈会朴实而庄重。50年过去了,追忆起当时参与胰岛素研究工作的情景,与会人员无不动容,感慨万千,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胰岛素精神已成为每个人永恒的记忆。
陈远聪先生首先发言。他激动地说:“胰岛素人工合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可与 ‘两弹一星’工作相媲美的一项团队合作研究成果。”他衷心希望通过纪念活动,认真总结胰岛素研究工作的各项成功经验,把胰岛素精神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戚正武院士在发言中说,胰岛素合成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完成的,这项工作带给大家多方面的启示,需要认真总结。他说,科研工作不能盲目跟风、追热点,要脚踏实地、严谨求实,正确把握发展方向,敢“啃”硬骨头,做成大学问。林其谁院士谈到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五十周年意义深远。他说,在当前党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开展纪念活动尤为必要。他谈到,胰岛素成功合成,当时无论是党的领导、行政领导、科研人员、技术人员还是后勤支撑人员,他们的表现都值得当今人们学习,特别是王应睐先生不为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为大家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出色的领导才能与前瞻的科学眼光得到了国际科学界高度认可与肯定。他认为,在当年课题攻坚期,党的领导扎实有效、深入基层,科研人员严谨细致、舍己忘我,技术人员团结协作、不计报酬,这些优良传统、扎实作风和科学精神值得代代相传。他期冀研究所以此为契机,充分借鉴胰岛素工作各方面的宝贵经验,把胰岛素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做到科学思想的“正本清源”。
张永莲院士发言时说,要结合现有工作,有针对性地分类组织开展各级人员的专题座谈会,全面剖析胰岛素精神。她回顾参加过的胰岛素工作,谈到尤其佩服曹天钦先生对科学前瞻性的思考。她说,曹先生率先阐明了胰岛素工作的科学意义,并在实践中证明了“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决定于其一级结构”。胰岛素工作的成功带来的另一启示是,研究所历来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优良传统,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有集中优势、集体攻关大项目的科研组织经验。这种传统、勇气和团队精神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需要大家认真学习。
施溥涛从当年北京大学分工的A链工作谈起,回顾行政领导为保证胰岛素工作顺利所进行的支持与帮助,认为胰岛素工作对北京大学影响深远,尤其是北京大学化学系重新认识并思考有机化学这一概念,促进了中国人工合成多肽技术的发展。他认为胰岛素工作后续相关内容的继承问题仍需反思和重视。
李载平院士感慨地谈到举办纪念胰岛素工作五十周年意义深远,这项工作衍生出来的行政领导、科学方法及团队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值得认真总结和学习。李院士认为有赖于王应睐所长正确的科研“掌舵”、坚持科学精神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生化所的胰岛素合成工作才得以有序进行。他感恩于在生化训练班中学到的科学方法、科学着眼点等科学素养的训练,也亲历了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这些都让他终生受益。最后,他寄语研究所新一代科研人员牢记使命、奋勇拼搏,力争做出与胰岛素工作水平相当的团队工作。
王恩多院士认为,胰岛素工作的有关记录与奖励、荣誉等资料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是一项可与“两弹一星”国防工作相提并论的研究课题,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史上都是值得称道的。王院士还追忆了恩师王应睐先生生前为人处事的生活点滴。她谈到,王先生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吃亏是福”的人生理念一直影响着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李伯良研究员认为,“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的完成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各层次的专家学者与一线青年科研人员,紧紧围绕在党的领导周围,团结奋进、积极协作的结果。李老师感慨地回忆到,胰岛素工作从课题立项到课题筹备,以曹天钦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调整科学方案。这些科学家们,对于科学前沿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他们很多人身上都体现着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最后,他忆起王应睐先生生前对自己的谆谆教导,点滴往事勾起了他对王应睐先生的无限怀念。
崔大敷、朱尚权、汪克臻、徐来根、崔桂芳先后回顾自身参与工作和与王应睐所长共事的生活点滴。他们认为胰岛素工作的完成,证明社会主义中国在科研领域可以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竞争,甚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与教训,甩掉“包袱”、全速前进,短短三小时的座谈,通过在场专家与院士们的回顾,在座的大家依稀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身上闪烁的熠熠光芒,他们睿智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处事风格与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研究所珍贵的精神宝藏。生化与细胞所的文化正是源自王应睐、曹天钦、钮经义等老一辈科学家和其后一代代科学家所赋予的科学精神,期冀通过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五十周年活动的展开,让新一代科学家、学生及广大职工们了解和传承这样的文化,像他们那样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样,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
陈远聪研究员动情讲述那段岁月
施溥涛研究员讲述当年参与工作
朱尚权研究员回忆当年参加工作
汪克臻老师讲述当年参与工作
徐来根老师回忆参加胰岛素具体工作
林其谁院士深刻分析胰岛素精神内涵
崔桂芳老师回忆参加胰岛素合成具体工作
李载平院士动情讲述当年工作点滴
戚正武院士讲述胰岛素工作所带来的现实思考
张永莲院士在座谈会上提出纪念活动相关建议
王恩多院士回忆恩师王应睐先生生前点滴
崔大敷研究员回忆那段艰辛岁月
李伯良研究员讲述胰岛素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