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60周年,恰逢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完成人工全合成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50周年。为纪念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生化与细胞所于12月16日举行了王应睐、钮经义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王应睐、钮经义院士生前的同事好友,曾参与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工作的科研工作人员,生化与细胞所院士、所领导班子以及青年职工和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追忆和缅怀两位先生生前在科研、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往事,从中感悟科学大家的治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期冀以此激励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奉献精神,严谨求实、严于治学、淡泊名利、勇于奉献,为早日实现中华科技强国梦而努力奋斗。刘新垣、戚正武、李载平、洪国藩、张永莲、林其谁、王恩多、李林、李伯良、景乃禾、陈常庆、冯佑民、龚祖埙、刘望夷、王克夷、汪垣、朱尚权、周元聪、张组传、崔桂芳、邱秀娣、汪克臻、杨士珍、揭新凤、刘小龙、王学才、周金秋、赵允以及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代表等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党委书记王学才主持。
王学才代表生化与细胞所对各位前辈、师生莅临研讨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向大家报告了研究所为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50周年”开展的系列宣传活动、系列学术活动和系列学习教育活动情况。他希望全所要继承和发扬“胰岛素精神”,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光辉榜样,紧紧抓住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有利时机,努力开创研究所发展新局面。李林院士首先发言,他在发言中说期望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凝练和总结前辈科学家们的治学思想,为促进研究所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他还提到,上个月初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来所参加了纪念胰岛素人工合成50周年暨加强原始创新座谈会,会上中央领导不仅充分肯定了研究所的过去,也对研究所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这对大家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他希望研究所要大力传承历史,弘扬文化,自强不息,在上海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生科院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谱写研究所新的辉煌篇章。他相信,生化与细胞所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座谈会朴实而庄重。在座各位从与王应睐、钮经义二位先生接触中印象最深的往事讲起,表达了心中对于同事及前辈的思念和爱戴之情。曾主要参与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的陈常庆研究员回忆,“在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多路摸索中,不管是为确定研究策略进行的天然胰岛素拆合实验,还是让技术路线更成熟的肽链有机合成实验,成功均源自于始终不断设计和系统优化实验、始终不断重复和交流总结实验、始终不断调整和大胆探索实验等。”他认为,以王应睐、钮经义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上始终追求理论及实践的创新和超越,是取得前沿性突破成果的关键性因素。在治学思想上,王应睐先生始终做到与时俱进,追求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他勇于把握前沿课题,对重要学术生长点进行前瞻性布局。在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中,王应睐先生始终以全局的眼光来“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展现出高超的领导能力;王应睐先生还几次在研究关键时刻,向中科院党组大胆谏言,及时调整协作策略。与此同时,王应睐先生尤其注重民主办所,在一些重大学术方向布局上注重征求群众意见,在全所形成了良好的科学研讨氛围。他在发言中还提到,钮经义先生始终是有机合成B链的领导者,当时国内多肽合成是空白,需要开创和摸索,他不仅亲自参加氨基酸生产以及多肽工作,还为东风厂的建立作过贡献,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多肽合成的科技队伍。
戚正武院士在发言中提到,印象中的王应睐先生为人谦和敦厚,有种儒家的学者风范;他心怀祖国生化事业,建国初期,国内各产业百废待兴,科技事业更是一派凋敝景象,在王应睐先生的努力下,先后引进了邹承鲁、曹天钦、钮经义等杰出人才。戚正武院士回忆,二战后国际上酶学、蛋白质、核酸和中间代谢的研究迅速发展,成为生物化学学科的生长点。王应睐先生认为中国生化研究必须紧紧围绕这门学科的生长点来带动全局,才能打开我国生化研究新局面,改变落后面貌。于是王应睐先生很快就围绕这些学术增长点布局研究所下一步重点工作。王应睐先生也尤为注重培养和选拔青年科学人才,为新中国生化事业保存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生力军。
林其谁院士认为,王应睐先生不仅极大推动生化与细胞所的科学事业发展,更为新中国的生化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王应睐先生自身基础理论的造诣很深,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酶化学与营养代谢,对维生素、血红蛋白、琥珀酸脱氢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绩。早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维生素研究,成功建立了维生素B1的硫色素荧光测定法,能够简便准确地测定食品以及尿等生物样品中的维生素B1含量。他还对琥珀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辅基鉴定以及辅基与酶朊连接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回国后王应睐先生全面主持研究所工作,组建生化研究队伍,注重网罗培养各类人才,在学科布局上高瞻远瞩,1953年至1958年生理生化研究所围绕蛋白质、酶、代谢(包括核酸和维生素代谢)等学科“生长点”开展生化研究,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应睐先生还根据生化学科生长点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国外留学生发出了一封又一封邀请信,搭建各方向研究队伍。在研究过程中王应睐先生还尤其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科研组织模式上灵活调整,打破墨守陈规、一层不变的传统方式。林其谁院士还回忆到,“王应睐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外交人才,曾先后担任上海生化学会理事会主席、中国生化学会理事长,1987年在王应睐的积极倡导下,召开了由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组织的国际生化会议。王应睐作为会议的主席,在确定大会报告人、邀请国外学者参加等工作中起了主导作用。”林其谁院士还回忆起钮经义先生不为人知的一面,“他还会唱京剧,对自身要求很高,钮经义在有机化学基础好,作风民主、平易近人,能发挥同志们的积极性,因此保证了有机合成B链的顺利完成,后来他也被推选作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第二次诺奖申报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参与人员。”
王恩多院士从王应睐先生亲笔书写的“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去探索”这段文字讲起,她谈到,“王应睐先生十分爱才、惜才,也注重人才培育;在学科布局上王所长更是高瞻远瞩,提早规划所人才队伍;他尤其不热衷于奖项申报,一生澹泊名利,为研究所发展事业鞠躬尽瘁。”王恩多院士还谈到,从人才培养上来看,王应睐先生还参照当年在剑桥的经验举办高级生化训练班,既系统讲授生化的最新知识,又强调提高动手能力,从这个培训班中还先后走出一大批青年科研和教学骨干人才。
李载平院士从当年与张友端先生一起开展放射生物学工作经历讲起,他回忆了后期开展的噬菌体ΦX174活性DNA的工作情况,讲述1958年生化所成立后重点研究方向调整为攻克肿瘤、放射生物学和蛋白质合成三方面。李载平院士佩服于王应睐先生在对待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以及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感动于王应睐先生对于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他还特别提到王应睐先生当年解决了许多科研骨干夫妻间的两地分居等实际问题,足可见他对与青年科学人才的关心与爱护。
刘新垣院士也回忆当年参与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工作所需连接酶的制备以及小片段的合成工作,讲述了身边同事间的亲密合作以及各合作单位间协作创新的科学精神。李伯良研究员还回忆王应睐先生晚年住院的往事,感动于王应睐先生心系研究所发展,始终把“所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刘望夷研究员、朱尚权研究员、汪克臻老师、景乃禾研究员也分别从当年参与两项重大科研工作的经历和两位先生的亲身经历畅谈了王应睐、钮经义先生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以及先生们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管理决策民主作风胸襟宽广、待人亲和的人格魅力。学生代表高义萌在发言中说,前辈科学大师的风范使自己深受感动和教益。他表示,自己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底蕴的研究所的一员深感荣幸,无论今后自己身处何方,都会将研究所的精神带到那里。生化与细胞所所长刘小龙研究员最后发言。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高尚的道德情怀和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他说,老一辈科学家为研究所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前辈们的科学思想、奉献精神是激励研究所发展的强劲动力。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期,研究所要大力学习前辈们的榜样,以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勇于创新,敢于担承,团结奋斗,依靠全所同仁的共同努力,续写研究所新的发展辉煌。
研讨会在与会人员对两位院士无限的追思和浓浓的爱戴之情中结束。
生化与细胞所举行王应睐、钮经义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
研讨会由王学才书记主持
李林院士发言寄语研究所未来发展
陈常庆研究员在研讨会上发言追思王应睐、钮经义院士学术思想
戚正武院士在研讨会上发言追思王应睐、钮经义院士学术思想
林其谁院士在研讨会上发言追思王应睐、钮经义院士学术思想
王恩多院士在研讨会上发言追思王应睐、钮经义院士学术思想
李载平院士在研讨会上发言追思王应睐、钮经义院士学术思想
刘新垣院士在研讨会上发言追思王应睐、钮经义院士学术思想
李伯良研究员回忆与王应睐所长共事点滴
刘望夷研究员在座谈会上发言追思王应睐、钮经义院士学术思想
汪克臻老师在研讨会上发言回忆与二位院士的点滴往事
朱尚权研究员在研讨会上发言回忆与二位院士的点滴往事
景乃禾研究员在研讨会上发言
学生代表高义萌同学在座谈会上发言
刘小龙研究员在座谈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