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弘扬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精神 勇担科技与创新驱动发展重要使命

——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五十周年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全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项工作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协作完成,科教联合向世界基础科学领域发出了中国声音,至今犹有回响。时值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50周年,让我们共同回忆老一辈科学家艰辛创业历程,缅怀和纪念这项伟大成果的诞生,以历史烛照当今,为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当先锋。

胰岛素精神到底有着怎样的内涵?我们以“献身、求实、团结、奋进”八个字来概括,它们是对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

献身

很多人会问,现在这个时代还要讲献身吗?答案当然是“要”。和平年代,我们一般不再需要以生命涉险,然而在科研工作中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自觉遵循与认同,对国民福祉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对源自兴趣所选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应贯穿科学家、科研团队自主创新的始终。

参加胰岛素工作的人员,有的当时已功成名就,如王应睐先生、汪猷先生等,他们在总体工作思路把握和合成路线确定方面主持大局集思广益;有些刚从海外学成,怀着拳拳之心归国一展抱负;有些刚刚走出校门,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尽显才华。合成工作中,大家既不迷信权威,也不计较个人得失,北京大学的工作人员抛开家庭和年幼子女,在邢其毅教授带领下奔赴上海投入工作;有的工作人员因为接触有毒溶剂引发各种疾病仍然坚守岗位,甚至献出生命。强烈的民族责任心、高度的国家使命感驱使他们敢作敢为、勇于创新。

求实

胰岛素分子是由51个氨基酸所组成的肽链通过两对二硫键联接组成的,胰岛素分子中有碳、氧、氮、氢、硫共777个原子,是截至当时人类在实验室里以化学方法合成的最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200多步化学反应,而每一个步骤的结果都会影响到最后的成败,因此所有中间产物均需经过“过五关、斩六将”式的严格鉴定,合格后才能用于下一步反应。这不仅仅是工作量大的问题,更要坚持严谨扎实的科学作风。

胰岛素合成工作也曾经历过“大兵团”作战的失利,这告诫我们在科研工作中切忌急功近利,只有方向正确,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胰岛素全合成实验重复了4次,均得到结晶,且为慎重起见,在向世界宣布这一重大成果之前,先后召开了两次专家鉴定会,直到一致认为,通过人工全合成方法得到了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的结晶。

团结

在当时的实验与技术条件下,仅靠一个单位来完成这个分子量大、结构复杂、难度超高的合成项目是不现实的。为此,生化所、北京大学、有机所在“各有所长”基础上,形成了面向世界科技制高点的中华民族整体“合力”,北京大学负责合成A链的前9肽,有机所合成A链的后12肽,生化所合成B链的30肽,并负责A链和B链的连接。三方“联合起来,不搞上海的胰岛素,不搞北京的胰岛素;不搞你的胰岛素,不搞我的胰岛素;不搞这个单位的胰岛素,不搞那个单位的胰岛素;一心一意搞出中国的胰岛素”。时任生化所所长、同时也是胰岛素工作的协作组组长王应睐,以及曹天钦、沈昭文等各位先生,从胰岛素课题的提出到进行胰岛素拆合与全合成,自始至终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然而在最后发表的文章里却没有署名。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认为,“胰岛素工作中体现的团队协作攻关精神,正是我们当下缺乏和亟须的”。胰岛素成功全合成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协同创新首先需要打造团队攻关成果重于个人或某个单位收获和荣耀的文化。

奋进

1958年英国化学家桑格因阐明牛胰岛素一级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当年《自然》发表评论文章说:“人工合成胰岛素还不是近期所能做到的。”然而1958年底,中国科学家就选择了这个极富挑战的课题, 他们以科学报国为己任进行了7年不懈的探索,最终取得成功。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原所长、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院士在很多场合说过,“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人类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50年前,我们能做到在某些科技领域领跑国际;今天,更应有这样的创新自信”。

胰岛素合成初期,我们既没有多肽合成的经验,也没有合成所需的氨基酸,为了“练兵”,科学家首先开始试着合成催产素,并于1959年获得成功,该技术转让给了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投产,很快出口创汇。另外,为了给合成工作提供原料,生化所办起了东风生化试剂厂,该厂后来由小到大,共可生产700余种生化试剂、药物、培养基和分离分析材料,供全国科研之需,建立起了我国的生化试剂体系,并有部分产品出口。

老一辈科学家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进精神真是蛮拼的,也因此胰岛素全合成工作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78年正式获得诺贝尔奖提名,虽与奖项失之交臂,但工作的理论价值和科学意义广受关注。1982年胰岛素人工全合成结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分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基础研究一方面是应用研究的源头;另一方面,很多基础研究成果其实离转化与市场非常接近,本身就有与市场资源相结合的可能。如前所述,胰岛素合成工作以“催产素”“东风厂”等,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方面做了无心插柳的可贵尝试,为我们当前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视角。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合成工作历时7年,其间甚至经历了我国经济困难时期,但这一重大理论项目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当时的国家科委给予了稳定支持,这也是该项工作能够坚持下来且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一经验对我们今天稳定支持基础研究,保障源头创新供给提供了参考。

胰岛素工作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培养了一批人才,他们身上涵养的独特气质,培育的精神源泉,今天我们冠之以“胰岛素精神”。当年胰岛素工作的大本营——生化与细胞所,在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框架下,已经获准筹建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创新中心。这一全新部署要求我们必须跳出研究所的小圈子,以开放的心态和智慧去凝聚国内同领域的产学研人员。我们需要联合多家共建单位,组成学科交叉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围绕共同及分解的科学目标形成不同的研究团队。这样一支协同创新的队伍,以怎样的文化和氛围来凝聚,采取怎样的工作组织模式,怎样朝向同一个目标前进,是非常核心的问题。做好文化上的选择和制度上的设计,是50年后我们重提胰岛素精神的根本所在。

1965年到2015年,半个世纪的历史积淀,整整50年的科学洗礼,“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胰岛素精神润物无声。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公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置于核心位置,新一轮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已然来临。传承与弘扬“胰岛素精神”,对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及积极参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希望以“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自主创新精神为指引,与科技界一起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保持经济中高速水平增长,促进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无愧于历史的重要贡献。

《人民日报》 2015年9月17日 21版

作者:刘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