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钦

来源: 时间:2024-05-14

曹天钦(1920.12.5 – 1995.1.8),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束鹿人。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等职。长期从事蛋白质化学、植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是肌球蛋白轻链发现者。在肌肉蛋白质、神经蛋白质、蛋白水解酶和抑制剂、马王堆古尸的保存、植物病毒、植物类菌原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等研究方面曾获重要成果,为我国生物化学、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肌球蛋白轻链发现者

曹天钦1920年12月5日出生于北平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高中时期,曹天钦看到国家外有日寇侵迫,内有军阀混战,国内民生凋敝,立志“科学救国”。

1938年,曹天钦保送进入燕京大学学习化学。1941年春,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估计燕大会遭封闭,曹天钦入内地服务抗战。1943年燕京大学在成都复校,曹天钦重回燕大续修学业,并于1944年夏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46年曹天钦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化学,1948年获学士学位后,改攻生物化学,师从著名生化学家K.Bailey,主要开展肌肉蛋白研究。1951年因工作出色,曹天钦被剑桥大学罔维尔基斯学院选为院士,这是该院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人获此殊荣。

1953年曹天钦单独发表“肌球蛋白的分子的裂解”一文,提出了肌球蛋白存在两种亚基,分子量分别为165000及16000,后者可以用脲素、盐酸胍等去垢剂从肌球蛋白分子释放出来。这是当时提出的各种亚基分子量中最为接近我们目前所知的肌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的分子量。肌球蛋白轻链的发现不仅是肌肉收缩和肌肉蛋白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发现,也是当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这是曹天钦在学术上最为突出的重大贡献,当时他年仅三十二岁。

为新中国生化事业谋篇布局

新中国成立后,王应睐热情发函邀请曹天钦回国,曹天钦多年来报效祖国的心愿终于有机会实现,他立即停止赴美计划,历经坎坷后于1952年10月回到上海加盟中科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蛋白质研究工作组,进行肌肉蛋白、神经蛋白、胶原蛋白等研究。

1956年曹天钦在北京出席科学会议,并为我国第一个向科学进军的规划出谋划策。1958年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从生理生化所独立建所后,曹天钦与青年科技人员一起建议开展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并在其后的三年研究中是该项目的领导人之一。1965年,学界对成功观察到结晶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有不同看法,曹天钦查阅大量资料后撰文精辟论述其重大科学意义,保证这项成果对外及时报道,获得国际认可。1966年在第二次评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会议上,他又建议开展胰岛素X光晶体衍射的研究。

1960年曹天钦被任命为中科院生化所副所长,并一直担任此职务至1984年。他和当时的中科院生化所所长王应睐一起,为研究所和我国生化事业发展不遗余力。

曹天钦十分重视新技术在当代分子生物学发展中的应用,他领导和建立了系统的蛋白质结构分析技术,使我国的蛋白质化学研究达到当代国际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初曹天钦又开展了植物病毒和类菌原体的研究,为解决我国农业病害问题做出了贡献。

老骥伏枥思驰骋

20世纪80年代初曹天钦被任命为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和中科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主任。此时已年届花甲的他,仍十分注意科学发展新动向,多次率团出国考察生物工程的发展,推进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中心的建设。在职期间,他几乎访问了上海地区所有院属研究所和全国很多生物学研究所,尤其关心和重视边缘地区、内地省份科研相对落后地区研究所的发展。

曹天钦重视不同学科——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计算数学的协作,以及生物科学在各个水平上——亚分子水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整体水平和群体水平的协作。在他的倡导下,1989年在上海分院内成立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推动和加强了神经生物学、肌肉分子生物学、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和发育等方面的研究,而这些方面正是日后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重大方向。

作为一名国际知名科学家,曹天钦是我国在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的代表,他多次出访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研究所,介绍中国科学事业发展,促进中国和各国科学界的了解与合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988年国际科学联合会大会第一次在我国首都举行。

曹天钦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科技发展竭尽全力,30多年间通过培养研究生、培训班、大学兼课、进修等方式为国家培养了一支数百人的蛋白质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科研队伍,造就了一大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人才,建树良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