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经义

来源: 时间:2024-05-14

钮经义 (1920.12.26-1995.12.16),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兴化人。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等职。专长有机合成、蛋白质结构分析与多肽合成。应用部分肼解和酶解的方法解决了烟草花叶病毒蛋白亚基C端排列中存在的问题;在胰岛素的合成研究中,在氨基酸的制取、合成方案的设计、肽段合成至最终产物的分离、处理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并取得了合成胰岛素原C肽的新方法与成果。在国内首创了多肽合成研究工作,合成了催产素。

远洋求学走上生化路

钮经义1920年12月26日出生在江苏兴化县一个书香世家。1937年抗战爆发,就读于浙江杭州高级中学的钮经义辗转逃难到贵州,进入铜仁国立三中继续学业,于1938年毕业,并被保送进入昆明西南联大化学系学习。1942年,钮经义大学毕业,先后在重庆国立药专和北平清华大学任助教。

1948年钮经义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攻读博士,师从Roger Williams教授,1953年获得哲学博士(生物化学)学位。1954年,钮经义来到旧金山的柏克莱加州大学病毒所,在生化学家Fraenkel-Conrat实验室工作,期间在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钮经义到美国后两年,爆发了朝鲜战争,和家乡的联系被迫中断。美国当局禁止学理工科和医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朝鲜战争一结束,他即多方打听回国途径,直到1956年初,钮经义才得到美国移民局放行通知。回国后,他被聘请为中科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事原肌球蛋白的C末端分析工作。

科学事业最大贡献的胰岛素工作

1958年,中科院生理生化所分所后成立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不久,科研人员提出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赶超”项目。钮经义在美国时曾从事过一些有机合成的工作,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项工作的业务领导工作。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项目上马时,国内没有多肽合成的经验,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氨基酸也只能生产极少的几种。为解决合成的原料问题,中科院生化所成立东风生化试剂厂。钮经义被聘为顾问,帮助东风厂建立了水解蛋白质和柱层析分离生产氨基酸的生产线,又用化学合成加上生物碱分离拆分的办法解决了一些特殊L型氨基酸的生产。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开始于1958年12月,由中科院生化所,中科院有机化学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的科研人员协作攻关,研究组经过实验决定了首先分别合成A、B链再重组成胰岛素的总体路线。中科院生化所负责胰岛素B链的合成和由A、B链重组成胰岛素的研究。胰岛素B链由30个氨基酸组成,含有多个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带有羟基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除了一般氨基酸含有的氨基和羧基以外,还有其他的活性基团,合成中须妥善地设计它们的保护基团。钮经义在这一工作中负责合成方案的设计,合成路线的选择和解决随时遇到的难题,是这项成果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

1965年9月,我国科学家终于完成了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研究工作。1965年11月和1966年4月,国家科委为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举行两次鉴定会并正式通过国家鉴定。

中国申报诺奖“第一人”

1972年和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两次向我国领导人提出建议,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究成果。1978年11月3日,国家科委党组与中科院党组举行联席会议,会议认为我国参加胰岛素工作的科学家,可以作为候选人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接下来的难题是按诺贝尔奖的有关规定,从参与这项工作的众多科学家中推选出代表,作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

1978年12月11日至13日,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总结和评选会议召开,决定“建议,以钮经义同志一人名义,代表我国参加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工作的全体人员申请诺贝尔奖金。”

1982年,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钮经义和其他八位科学家一起获得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为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科学的春天到来后,钮经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行多肽合成方法改进的研究,合成了胰岛素原C肽,并与北京海军总医院协作,完成了C肽放射免疫药箱的研制,荣获1983年度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在近五十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钮经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四十余篇论文,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科研人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