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我一开始尽管对生命科学特别感兴趣,但是也不确定一定能够成为科学家。“ 正如宇宙中存在着人类知之甚少的暗物质,在生命体这个“小宇宙”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暗物质”——非编码RNA(核糖核酸),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重大疾病与非编码RNA调控失衡相关。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陈玲玲研究员,正是一位探寻非编码RNA的科学家。日前,她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妈妈都不清楚我具体在研究什么”
曾有科学家给矮牵牛花插入催生红色素的基因,希望花朵开得更鲜艳,但没想到花瓣竟然变成了白色。1998年,两位美国科学家进一步发现RNA干扰机制导致某种特定基因“沉默”,才解释了这一科学之谜,并因此荣获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这一发现之前,很多RNA只是被当作实现遗传信息DNA(脱氧核糖核酸)在蛋白质上的表达,是一个“信使”,被认为没有什么其他功能。
“RNA的世界真的很有趣,原来以为它们长得一个样子,像一根长链;有一些RNA,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根本没有编码遗传信息;后来发现除了线形竟然还有环形。”陈玲玲说这话时,眼睛亮了,话语中透着兴奋。
目前,全世界研究非编码RNA的实验室越来越多。“我的工作很基础前沿,连妈妈都不清楚我具体在研究什么。”正是抱有对神秘未知的好奇之心,在这个被称为生物“暗物质”领域里,陈玲玲无惧寂寞甘之如饴。
最近几年,陈玲玲研究组相继发现两类新型长非编码RNA,其在正常人的体内大量存在,而在小胖威利综合征病人的体内是缺失的。该病属于基因疾病,发生率约1/15000,患者一般发育迟缓过度肥胖,有猝死之虞。此项研究为发现其病理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由于在这个领域做出了许多创新研究,《细胞》旗下的一份老牌期刊《生物化学科学前沿》在40周年庆时还专访了陈玲玲。
读过工商管理,还是选择了生物学
“坦白讲,我一开始尽管对生命科学特别感兴趣,但是也不确定一定能够成为科学家。所以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一边读生物医学博士,一边还读了工商管理硕士。”今年39岁的陈玲玲一头干练短发,语速很快,确有一些“管理范”。
在美国攻读两个学位的日子可谓“没日没夜”,但也是她回望过去最感激的一段时光。那时,她白天做实验,晚上学管理,经常都是下课了再折回去做实验。在每天和时间的赛跑中,她发现只要实验的方向正确,总是会往前走一步的。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还是更加喜欢纯粹的科研。在导师戈登·卡迈克尔的实验室,戈登鼓励陈玲玲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在这种自由氛围下,她不仅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调控范式,更重要的是,她获得了一种“我能做得到”的信心,这驱使着她想成为一名多产的科学家。
虽然最终成为了一名科学家,但学习工商管理这段经历在陈玲玲看来,有机会认识了实验室以外的事情,也丰富了人生。如今,作为一名研究组长,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她的工商管理知识正好派了用场。一家实验室就像一家小企业,需要聚集想法,筹措资金,以及招募合适的团队一起工作。
最喜欢在城市中徒步旅行
因为手头的工作实在太多,从春节至今,陈玲玲经常早上5点就起床工作。平时,她每周工作6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晚上6点离开。“在我们研究所,这样的工作节奏很常见。因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倒也不觉得累。”
正是不觉其累,当一个科学假设被证明是真实存在的,陈玲玲会觉得特别兴奋。而当实验长时间没有什么进展,她也不觉气馁,再从失败的实验中,寻找新的方向。“research(研究)前面有个‘re’(反复),这正表明科学研究需要不断探索,前进本身就是一个在曲折中不断修正假设的过程。”
周日的时候,陈玲玲最喜欢在城市中徒步旅行。她所理解的幸福有两种,一是与家人在一起,以前她从来不懂得有了孩子是什么样的感觉,自从女儿前年出生后,她把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了陪伴孩子。另一种是挑战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并找到答案。
原载于上海观察 2017年3月9日
作者: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