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日前颁发,共96个项目获奖。去年新增“科普管理优秀奖”,今年又首次设立“优秀科普志愿者奖”,表彰那些长期从事科普志愿服务,无偿奉献且能直接或间接为上海科普事业作出贡献的个人。科普奖励对激发各方科普热情,推动科普活动蓬勃开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本年度“科普杰出人物奖”获得者张永莲是一位分子内分泌学家,多年来坚持为大学生、青少年做科普讲座,在普及生命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授科学思维和方法,激发青少年对科技探索的热情。年届八旬的她,走路已颤颤巍巍,但说起“科普” 中气十足。
另一位“科普杰出人物奖”获得者,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他结合20年来的临床与科普工作经验,提出科普学术化理念。他发起创立了由全国在职医务人员纯公益运营的“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网络点击量达2亿;他将医学与科普相结合,与多家平台、媒体机构等合作,形成了医学科普矩阵;他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开展电视健康节目系统科学化探索,还提出了“家庭照顾者”科普新概念,为多元化开展医学科普工作积极探路。王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让医学科普可持续发展,需要把科普和临床医学相结合。“一线医护人员特别知道病人的‘刚需’,可以跟随病人需求进行‘精准科普’。” 王韬说,“谁说科普是一件抽空才能做的事?”
“科普管理优秀奖”一等奖获奖者之一、虹口区科协常务副主席黄宝琳,长期组织召开虹口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和公民科学素质工作联席会议联会,通过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扩大科普传播范围。她还组织成立上海科普教育志愿者服务总队虹口分队,并在各街道建立联络处,吸纳科技企业、社区科普达人、科技工作者,以及科普工作积极分子为会员,开展一系列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培养科普人才,使之成为一支有引领作用的科普工作基层队伍。
她还聚焦职中人群新建科普驿站,开展“白领午间1小时”等活动,面向园区白领普及科技成果、创新创业、资源节约等科普知识。黄宝琳说:“科普是一项非常阳光的事业,几年的工作体会是,要做好科普工作必须要有热爱这份事业的心。”
今年,新设的优秀科普志愿者奖项的参评标准相当“严苛”——平均每年从事志愿者活动不少于300小时,且其中累计参与科普志愿服务两年或以上。70岁的李笑和是4位获奖者之一。作为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创建者之一,看到儿子在搞自媒体,她自己也开了一个公众号“老李说”。写文章、拍照片、插视频、配音乐……每天早上一睁眼,李笑和总是发完文章才开始梳洗。去年暑假,她为在上海科技馆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发了近5万字的科普文章,让不少“幕后英雄”有了露脸机会。
原载于《上海科技报》 2017年11月8日A1版
作者:王毅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