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上海观察]上海牡丹奖揭晓,获奖科学家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却乐在其中

来源: 时间:2018-01-29

  第十二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授奖仪式今天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段纯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游书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赵维莅、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杨化桂等6位中青年科学家获奖。迄今,已有65位上海科学家获得过这一奖项,其中15人后来当选两院院士,足见牡丹奖含金量之高。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此次获奖的中青年科学家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0小时,然而他们乐在其中,孜孜矻矻地探索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怀疑“定论”取得重要发现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介绍,牡丹奖设立24年来,始终聚焦基础研究领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和“优中选优”原则,在数理、化学、信息、生物、医学、材料六大方向上扶持优秀青年科学家成长。本届牡丹奖评审,竞争非常激烈,经过两轮评审、3次投票,最终6位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他们都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了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他们身上具有共同的特点: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经得起磨练,名至实归。

  从第四届起,由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资助牡丹奖评选活动。多年来,工行不断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升了获奖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成为科技与金融的合作典范。很多获奖人已成为两院院士、高校或科研机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或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

  本届牡丹奖获得者周斌表示,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不断钻研、乐此不疲。“我最喜欢和学生们一起在实验室讨论课题、分析数据,每次有了新的发现和进展,获得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为了心爱的科学事业,周斌每天早晨7点多就会来到实验室,尽量保持一天十几小时的工作时间。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也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在细胞示踪技术等领域不断冲击“国际首次”。

  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勤奋,还需要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勇气。周斌介绍,心血管领域中有个科学问题:冠状动脉是如何形成的?科学界曾普遍认为,哺乳动物的冠状动脉来源于胚胎期已形成的冠状血管丛。然而周斌认为,这种观点没有得到细胞示踪技术的严格论证。于是,他带领课题组构建了一种转基因小鼠,将其胚胎血管标记上荧光蛋白,以显示胚胎血管发育的“踪迹”。小鼠出生一两周时,他们发现,其心脏壁内侧居然出现了未标记的冠状血管丛。经过重新标记,他们发现这些血管丛来自心内膜,其生长可“跟踪”至小鼠出生后第9周(相当于人类的成人年龄)。这一国际首次重要发现,刊登于美国《科学》杂志,为冠状动脉损伤修复、心脏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思路。

  享受“朝七晚十”工作状态

  与周斌相仿,本届牡丹奖获得者游书力也是每天早晨7点多到单位,在家吃过晚饭后还要回单位,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游书力告诉记者,他非常享受这种工作状态。“当你取得原创性突破时,这种喜悦是其他事情都无法比拟的。”曾在一家美国药企担任独立课题组长的他,尽管收入颇丰,但因为不能在企业持续研究一个科学问题,他选择了离职,来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投身更纯粹也更有乐趣的科研工作。

  本月,游书力带队完成的“芳香化合物立体及对映选择性直接转化新策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解释说,人的左右手看起来互为镜像,但其实无法完全重合,这种现象称为“手性”,手性物体与其镜像称为“对映体”。在化学药物领域,一个手性分子可能有药效,而另一个看似一样的镜像分子可能无效甚至有害。如何把有潜在药效的手性分子高效地合成出来?有一次,游书力课题组在合成化合物时无意中得到一个去芳构化的分子结构。他没有放过这次“偶然”,而是敏锐地判断出,这个结构的形成蕴含着某种普遍规律。后续实验证实了他的想法,通过“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他们能大幅缩短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时间,还纠正了科学文献中长期存在的一个产物结构错误。如今,“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这一概念已被国内外30多个课题组应用于发展新型不对称催化反应;游书力课题组则在与拜耳、诺华等药企合作,开发新型药物候选分子。

  值得一提的是,游书力和周斌还都是运动爱好者。前者喜欢周末和学生一起打篮球;后者是长跑健将,曾在马拉松比赛中跑出过3小时9分钟的业余选手好成绩。在他们看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经常运动还能磨练意志。“做科研就像跑马拉松,需要长期坚持和足够的知识储备,这样在取得新发现后,才能全力以赴向终点冲刺。”周斌说。

  原载于上海观察  2018年1月29日

  作者:俞陶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