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家林其谁春节没有外出和聚会,在家静心为即将到来的“院士退休”做准备
“公正,是父亲教给我的人生准则”
春节这几天,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其谁没有外出。他正在为自己的退休做准备。
根据国家下发的文件,超过70岁的院士应办理退休手续。“去年还有一些工作在收尾,没有来得及办。”他告诉记者,定居国外的长子林振远已回国探过亲,这个春节没有什么外出聚会的安排,就静下心来为退休做点准备。
院士退休,一直是个敏感话题,但林其谁看得很开。其实,他生性豁达,“公正”“胸怀大局”是几乎所有与他共事过的人的一致评价。“人们总是说,有些事情很难办啊!其实,只要不为自己考虑过多,一切都好办了。”他淡然一笑说,这是父亲在他生命中打下的最深刻的烙印。他父亲林兆耆是我国著名内科学家,曾任中山医院院长、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一级教授。
“放养”之中言传身教
提起林兆耆的大名,在中国医学界可谓如雷贯耳。1931年,他以第一届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 (上海第一医学院前身),1933年成为庚子赔款奖学金的第一批公费赴英留学生,潜心研修热带病学、消化病学。1936年林兆耆归国,即被母校聘为讲师,次年擢升为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上海第一医学院的16位一级教授之一。
林兆耆是我国消化病学奠基人之一,在林其谁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很忙,对他和姐姐林其珊一直就是“放养”。然而,每当林其谁夜半醒来,总会看到父亲仍在灯下孜孜不倦地看书、备课。
父亲尽管很忙,但对儿女的爱和关心,却融入了日常点滴的陪伴之中。林兆耆一直很鼓励孩子们参加体育运动,所以林其谁十岁不到就会骑自行车,游泳、轮滑、乒乓球也都很拿手。在岳阳路320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大院,他一直到60多岁还轻松地骑着自行车穿梭往来于楼宇之间。
林其谁记得,父亲不仅带着他和姐姐学钢琴,还在家里特地买了乒乓球桌,陪姐弟俩练球。此外,林兆耆还特别注重他们的英语学习。大学本科时,林其谁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的是俄语,但他感觉俄语对医学研究帮助不大,便在家里找来父亲的英文医学藏书阅读。“可医学词典收录的条目并未标注读音,有些词我不会念。于是就求助父亲。”他说,父亲每天都会给他读一页,每页读三遍。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直到林其谁可以自己读懂这些原著。
这种自由、严谨又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在林其谁性格中注入了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清流。
为了国家利益做“最坏的人”
一直让林其谁记忆深刻的,是他毕业成绩优秀、临床实习也受病人欢迎,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而身为中山医院院长的父亲,却并没有为此徇私,反而鼓励林其谁从事基础研究。父亲告诉他:“弄清生命运行的本质,可能比做医生救助的病人更多。”
去生化所报到,心有不甘的林其谁一直拖到最后一天。从初入实验室什么都不懂,到融入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的大兵团科研作战,林其谁的科研事业越来越风生水起。到了晚年,林兆耆有时会询问林其谁的科研进展,林其谁也会略带得意地“回敬”父亲:“你的工作我基本都懂,我的工作你不一定懂。”
1984年起,林其谁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担任所长期间,他做过“最坏的人”,却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上世纪90年代前后,正值“出国热”。作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高地的上海生化所,哪怕只要有初中学历的实验技师想出国,也有国外实验室愿意聘用。于是,林其谁就宣布了一条规定:逾期三个月以上归国的公派出国人员,一律取消编制。
“这堵上了很多人为出国留的后路,为国家保住了利益,但我就做了这个‘最坏的人’。”林其谁说。不过,他对自己更“坏”。当所长八年,经他签字分配出去的房子不计其数,所里科研人员的住房条件都改善了,可他自己仍然住在阴暗潮湿的底楼老房子里,没有改善一平方米。
因为居住条件有限,林其谁一直不愿在家中接待客人。两个儿子来看他,也常是在餐馆小聚。“儿子小的时候,我对他们也采取放养原则,但会给他们买很多小人书,为他们讲解 《十万个为什么》。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做人正直。”他希望,这一好家风能够不断传承下去。
原载于《文汇报》2018年2月18日 头版
作者: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