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文汇报]“我喜欢这种为科学而奋斗的感觉”

来源: 时间:2018-03-16

  30年不断自我加压走出“舒适区”,李劲松站在了生命科学研究国际前沿,目前正在牵头筹划一项国际性大科学计划———

  “我喜欢这种为科学而奋斗的感觉”

  最近,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感觉自己的白发增加速度又快了起来。

  生化与细胞所正在筹划一个国际性大科学计划———全基因组标签计划(GTP),发明了该计划基础关键技术体系的李劲松将是主导者之一。他又将迎来人生中一个全新的巨大挑战。

  踏入生命科学领域30多年,从一所江西地方院校起步,到提出国际性大科学计划,李劲松一直在不断走出人生的“舒适区”。他一直这样告诉自己的学生和女儿,不要让“顺坡向下走”成为习惯,更多时候拼一把、坚持一下,就能站上更高更大的平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每一次成功都会带给我更多幸福感和喜悦感,我喜欢这种为科学而奋斗的感觉。”

  敢想敢做才能第一个“捅破窗户纸”

  李劲松办公室挂着一幅书法手迹———“志在冲天”。那是他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在他学成回国十周年之际书赠给他的。

  的确,李劲松这30多年可以用“冲天”来形容。本科考入江西农业大学,工作三年之后考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批克隆牛;2002年负笈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攻克隆小鼠;2007年学成回国来到生化与细胞所,钻研细胞重编程,开始了生命科学的“冲天”奋斗。

  回国前,他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未来科研志向。其中最难的一条是“单倍体细胞的建立”。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实验室尝试单倍体细胞建立无法成功。于是,李劲松就先将这条搁置起来,从其他实验入手,为实验室打基础。可没想到,2011年国外有课题组率先发表了相关论文,这让李劲松懊恼万分,因为当时他的课题组已摸索出一些门道,“有时候就差这一层窗户纸,看谁最早去捅破。差别只在于是不是敢于挑战!”

  紧盯世界前沿,李劲松实验室的脚步迈得更大。从核移植,到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 细胞),到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他带领团队,不停寻找提高克隆效率的方法。终于,他开创了利用“人造精子”进行基因编辑的方法,并成功繁殖出了“没有爸爸的小鼠”,在世界上引起同行的高度关注。

  以此技术为基础,一年前,李劲松提出全基因组标签计划。“人类基因组共有编码2.6万个蛋白质的基因,迄今一半尚未研究。用我的技术可以建立2.6万个带有蛋白质标签的‘人造精子’细胞系,如果需要研究,立刻可以培育出带有相应标签基因的模式小鼠。这是传统技术难以想象的。”主导这样一个国际性大合作项目,对他来说,将是下一个挑战。

  一定要克服“顺坡向下走”习惯

  今年50岁不到,李劲松已是两鬓白发,板寸头的短发也掩盖不住不断增多的白发。“生命科学领域的竞争太激烈了!”李劲松说,从走到世界前沿,到真正引领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一步领先也只能高兴上半天,因为很快就可能被超越。

  2012年,李劲松与同事徐国良合作,在美国《细胞》杂志发表了一篇“人造精子”介导半克隆技术的论文,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通过这种技术,可使一只需要花费十几万元制备的基因敲除小鼠成本大幅下降。可仅仅过了半年多,CRISPR-Cas9技术就出现了。他想起来,不禁一阵后怕———如果晚半年,自己的这篇论文就将大为掉价。

  但他觉得这样的日子乐趣无穷,即使累也心甘情愿,“我就像在海边捡贝壳的小孩,只觉得贝壳越捡越多、越捡越美,浑然不觉海水已经漫过了脚踝。”他常常提醒学生和女儿,“顺坡向下走”会成为一种习惯,一定要克服它,才能在奋斗中不断成长。

  原载于《文汇报》 2018年3月16日 第7版

  作者:许琦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