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4日电(李姝徵 郑莹莹)3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绿螺讲堂”举办了第100期特别策划活动:“从米老鼠到孙悟空——克隆技术与伦理”,来自中科院、高校的科研专家畅谈克隆话题。这是上海科技馆推进“馆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科普化的一种活动形式。讲堂由科普新媒体“知识分子”、上海新闻广播共同参与主办。
4位来自克隆技术研究领域的演讲者,每人献上了30分钟的演讲。他们中,有克隆猴“中中”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孙强,克隆鼠“大拿”李劲松,克隆猪研发骨干李娟,动物伦理研究者孙璘,演讲主题围绕克隆技术与伦理,有观众戏称“这几位老师可以克隆出一个动物园”。
小白鼠可能是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多的实验动物,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的李劲松研究员,在“‘人造精子’介导半克隆技术的建立与应用”的演讲中,介绍了克隆小鼠过程中建立的“人造精子”技术体系,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小鼠白内障疾病不再是难题。距离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猴出生已经3个多月,克隆猴“中中”的研究团队负责人、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带来“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的主题演讲,“中中”“华华”姐妹俩的背后,是他们五年的艰辛攻关。同时,他还介绍了克隆猴出生后对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伦理的促进作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李娟副教授是国际首例手工克隆猪研发团队的骨干,她介绍了“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猪身上的应用”。克隆技术的意义在哪里?克隆猴已经成功,克隆人还有多远?观众可以从她的演讲中寻找答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孙璘教授,则以“动物克隆与生命伦理”为题,讲述了科技进步的伦理边界。
自2015年6月底开始,上海自然博物馆以每月3场的频率举办“绿螺讲堂”,至今已第100期,主讲人均为自然或科技领域有考察、有研究的嘉宾。在几乎场场爆满的情况下,组织方开始了网络直播,点击量近260万次。这是一个科学家与公众探讨、思辨的平台,馆方欢迎各方科研人员前来进行成果发布和学术交流。
据悉,“馆研合作”项目是上海科技馆“十三五”教育战略子规划的一部分,旨在通过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建关系,打造硕博及科研人员课题成果科普展示项目,构建常态化的科技成果科普转化机制,将上海科技馆三馆(科技馆、自博馆、天文馆)打造成为最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社会热点交流发布的平台。(完)
原载于中国新闻网 2018年3月4日
作者:李姝徵郑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