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上海观察]国家重点实验室向青少年开放,上海广撒“科创种子”

来源: 时间:2018-05-28

  摘要:许多学生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开展科技探究后,被国内外一流高校录取,不少人从此走上了科研道路。

  上海科技节明天启动,未来8天里,全市将有1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实验室向公众开放,接受预约参观并提供科普讲解。而在5月的每个周末,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都会举办“实验室开放日”活动,邀请中学生走进该所多个实验室,听科研人员讲解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

  不仅如此,在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下,已有数百名中学生走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做课题研究。“明日科技之星——科技拓展培育基地”的设立,让青少年走近前沿科技,在他们心中撒下了科技创新种子。

  中学生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

  今天,南洋模范中学的多名学生在科技老师周烨明的带领下,走进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王恩多研究组所在的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的科研仪器、满眼的瓶瓶罐罐,让同学们好奇地瞪大了眼睛。“我们实验室做蛋白质和核酸研究。”王恩多告诉学生,“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细胞内的两类大分子。蛋白质分子是由氨基酸分子以一定顺序排列成的长链。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也就是DNA和RNA……”

  这家实验室是如何研究蛋白质的?南模中学学生在一名研究生的指导下,做起了电泳实验。所谓电泳,是指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利用各种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的特性,电泳技术能将各种蛋白质分离。王恩多解释说:“我们必须提纯蛋白质,才能进行研究,所以电泳是一种很重要的技术手段。”

  很快,几名中学生就了解了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并动手做起了实验。“好期待实验结果啊,我有点紧张。”一名女生仔细观察实验仪器,笑着对小伙伴说。

  周烨明告诉记者,南模中学与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已结对多年,很多学生参观过该所实验室并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做了实验。“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活动让中学生了解生命科学前沿探索,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也让他们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术手段。这对他们的成长、未来的专业选择很有价值。”

  如何让科创种子在心中萌芽

  王恩多介绍,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为南模中学提供的是公益服务,但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每年都会给予资金支持,这让她很感动。而且基金会的项目支持很正规,每年都有开题报告和结题会,邀请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科研人员指导、点评青少年的科技创新项目。

  近年来,基金会以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切入点,先后打造了“明日科技之星——科技拓展培育基地”“明日科技之星——开放式学生论坛”“未来工程师大赛”“未来科技之星”“赛复创智杯”和“创造力实验室”六大创新人才培育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明日科技之星——科技拓展培育基地”为例,许多学生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开展科技探究后,在大赛中获奖、被国内外一流高校录取,不少人从此走上了科研道路。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说,令她印象最深的一个项目是“蚂蚁研究”。当时就读于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的陈诗琪在军训时,发现一个蚂蚁巢穴,还看到一群蚂蚁正在往里搬运死亡的昆虫,这激起了她的兴趣。开学后,她加入学校的生物社团,与两名同学一同研究起了蚂蚁。在“明日科技之星——科技拓展培育基地”支持下,他们得到了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结对指导。

  如何研究蚂蚁巢穴?他们受到医院里CT机和火锅店里加工羊肉片的启发,把蚁穴放入冰箱冷冻室;冷冻5天后取出,用数控机床每隔5毫米进行一次切割;用相机拍摄每个切面的图像。在科研人员指导下,他们将这些图像输入计算机软件,制作了蚁穴的三维模型。

  经过两年多研究,他们收获了一系列有趣也有价值的结论。“耶鲁大学的一个团队也研究蚂蚁,他们发现蚂蚁巢穴里有停尸房,上大附中的学生也发现了这点。”左焕琛告诉记者,“而且这三名中学生还发现,停尸房里的蚂蚁腿会被用作巢穴的建筑材料。”令人欣喜的是,这一科研项目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三名学生被同济大学提前录取。

  在左焕琛看来,这个案例可以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后备人才培养带来启示,即要以青少年兴趣为出发点,在传授他们科研方法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方法和技术上的创新。通过这种启发式教育,科技创新种子就有望在他们心中萌芽、生长。

  原载于上海观察  2018年5月28日 创新之城

  作者:俞陶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