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爱传递科学的火种,用真情播撒科普的阳光。从2001年成立至今,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已经走过了17年的历程。在这17年里,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和实物价值2.7亿元,募集珍稀动物标本、化石等藏品千余件,填补了上海乃至全国的收藏空白,极大提升了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创新人才从“娃娃”培养
现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大军中的年轻骨干,或许就是冉冉升起的“明日科技之星”。这项由市科委、市教委和科普教育基金会主办的评选诞生于2003年,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品学兼优的青少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良好的科技教育社会环境。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3个爱观察蚂蚁的孩子,在基金会的课题支持下“鼓捣”出了一大篇科研报告。他们以蚂蚁的巢穴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蚂蚁巢穴的选址特征,探索了天然蚁穴的结构,在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还收到了同济大学抛出的“绣球”。
“ ‘明日科技之星’的创新实验平台,提升了孩子们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各种兴趣爱好。挖掘了那些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给他们真正的成长空间。”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说。目前,基金会已经构建了一套覆盖3至18岁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英才培养计划,包括明日科技之星、开放式学生论坛、科技拓展基地、未来科技之星、赛复创智杯、赛复DIY实验室等活动,这些活动项目引导学生“跳”出书本,已成为深受本市青少年喜爱的科技品牌。
和科学家一起“泡”实验室
基金会建了一批科技育人基地,让同学们能有机会走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优秀科学家领衔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发展第二课堂。
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与南洋模范中学结对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小科学家”们在王恩多院士的指导下一丝不苟地分离蛋白质。平时,王恩多不仅亲自带领科研人员前往南洋模范中学作科普讲座,还在学校科技节期间为南洋模范中学的学子带去前沿科技信息与动态,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近年来,在王恩多的安排下,研究所在5月的“实验室开放日”向南模的同学开放实验室。“希望中学生种下一颗科学种子,也希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王恩多说。
此外,基金会每年邀请随迁人员子女5000余人次走进科学殿堂,流动科技馆年均巡展近200场。基金会支持的诸多科普影视作品的推出,也取得了热烈反响。
原载于《新民晚报》 2018年5月19日 A3
作者: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