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科学家为什么能在显微镜下看到闪闪发光的蛋白吗?”对于已经在生命科学领域探索了20多年的女科学家来说,那些已经习以为常的科学知识,却让中学生充满了好奇。鲍岚需要用完全不同于给研究生授课的方式来面对他们,她要将那些科学知识表达得浅显易懂,还要生动风趣。
“在海洋世界的水族馆里,你们能看到大鱼缸水里闪闪发光的物体。那就是水母,它们身体内的蛋白会发光。”鲍岚用一张美丽的发光水母图片,完全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科学家就是根据水母的蛋白,研究出荧光标记蛋白,进而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台下的学生眼中似乎也闪烁着好奇的光亮。
讲座结束后,一位同学靠近鲍岚指着另一位男生说:“老师,老师,他说他将来就要做这样的生物学研究。”那一刻,鲍岚感到了一丝欣慰,一粒科学的种子播下了。从那时起,她更加热心于科学传播。
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
“上海的科普氛围日益浓厚。”这是鲍岚这些年来参与科普活动非常有感触的一点。
从前往中小学进行科普讲座开始,鲍岚开始登上更多的科普讲坛。在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诺贝尔奖公布时,她第一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从专业角度对获奖成果进行科学诠释。随后,她还应邀参加了科普论坛,面对面向好奇的社会公众做科普。
走出去,请进来,鲍岚不仅自己亲自做科普,还积极带领同事和学生参与其中,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市民有机会能走进实验室,亲眼目睹科学研究是如何开展的。2015年,她组织了研究所和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合作的第一次开放日活动,来自南洋模范中学的80多位同学成为首批幸运观众,聆听研究所历史、参观研究技术平台及实验室、自己动手操作生物学实验,让学生们大饱眼福。
从2016年开始,鲍岚的实验室就积极参与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组织的公众科学开放日活动。她的学生们也都全部动员起来,从选题策划到海报制作,从实验设计到流程规划,研究生们做了精心准备。在活动当天,学生们也都做好分工,高年级学生负责科普讲解和实验示范,低年级学生负责引导参观和实验帮助。半天的活动既让参观者印象深刻,也让实验室的学生们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对社会的贡献。
“学会推动的公众科学开放日的确很受欢迎,刚放出预约人数就被‘秒抢’了,还有不少人‘开后门’来参加。”鲍岚说,对于实验室来说,要组织一场开放日活动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不少科学家还是有点“嫌麻烦”。“我根据这几年经验,总结了实验室开放日流程,提供给我们分会的科学家借鉴。今年我担任分会长的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神经细胞生物学分会在全国有34个实验室参加了开放日活动。”鲍岚希望有更多科学家参与其中。
带动女科学家参与科普微信创作
从今年开始,鲍岚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会看到她转发的一个名叫“创新徐汇”微信号里的科普文章。这些科普文章内容形形色色,有生物、化学、医学、物理等,但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作者都是上海的女科学家。作为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副理事长,鲍岚负责联谊会与徐汇科协合作项目,创作原创科普微信文章。
“科学家们写论文不在话下,但要写起科普文章来,一开始也会不得要领,不知该如何下手。”鲍岚说,在最开始几篇,都是她亲自来审稿的,自己带领学生们也写了两篇;后来又请了专人帮忙润色,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每篇文章在微信排版之后,还要注重版面效果。“女性天生爱美,因此我们对微信美编的要求也特别高。”鲍岚说,“在女科学家的科普微信群里,大家都会讨论选题是不是合适、文章是不是看得懂、图片是不是好看、排版是不是美观。”
在完成了几篇点击量不错的科普微信之后,鲍岚总结科普创作的规律,并理清了一系列流程,再推广给沪上其他女科学家。“她们大多没有进行科普创作的经验,所以一开始多少有些畏难情绪。但如果你把稿件写作方式和方法告诉她们,大家掌握得很快,并积极参与写作。”
在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良好科普氛围的熏陶下,来自上海各个科学领域的女科学家们也加入到科普微信创作之中。目前,已经有40多篇原创科普微信发表。
原载于《上海科技报》 2019年5月31日 头版
作者:耿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