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发现长非编码RNA物种差异功能演变

来源: 时间:2020-04-13

  本报讯(记者黄辛 通讯员林滨霞)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发现,基因组来源相同的长非编码RNA在不同物种细胞内的“坐标”定位和功能存在显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长非编码RNA物种差异“加工”机制决定功能多样化,为深入理解长非编码RNA的进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

  研究人员通过系统的分析发现,长非编码RNA的加工、定位及其功能在人、猴、鼠来源的胚胎干细胞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虽然长非编码RNA——FAST(中文名“极速”)在人、猴、鼠胚胎干细胞中都表达,但其在干细胞内的“坐标”定位明显不同,因此对干细胞命运调控也存在进化的差异。

  人FAST存在于长非编码RNA的重要“消费市场”——细胞质内,通过参与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帮助胚胎干细胞维持自我更新;而鼠FAST则累积于长非编码RNA的主要“生产工厂”——细胞核内,因此无法参与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对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的维持“毫无建树”。

  研究发现,物种差异的长非编码RNA加工导致了FAST在人、猴、鼠细胞内的定位及功能演变,而深入的机制研究则表明长非编码RNA的物种差异加工由蛋白质PPIE决定。

  PPIE在细胞核内控制长非编码RNA的加工成熟。该蛋白质在鼠胚胎干细胞中数量较多,在关键步骤严格限制了鼠FAST的加工成熟,导致大量不成熟的鼠FAST滞留于细胞核内;而在人胚胎干细胞中,PPIE数量显著减少,使更多的人FAST得以加工并到达细胞质发挥功能,参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维持。在猴胚胎干细胞中,PPIE的数量、FAST和其它长非编码RNA在细胞内的“坐标”定位和功能更趋向于人胚胎干细胞,这也与人猴在进化上比猴鼠更近的事实相符。

  专家表示,这项研究首次发现了物种差异加工导致的长非编码RNA在细胞内的“坐标”定位及功能的区别,揭示了一类基因组位置一致、但是物种加工和定位不同的长非编码RNA,并阐明了物种差异加工和定位导致的功能进化演变,丰富了人们对长非编码RNA表达调控、定位和功能多样性的认识,为深入研究长非编码RNA功能与物种进化过程中适应性演变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3.006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年4月13日 第4版

  作者:黄辛 林滨霞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