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上海科技报]“没有一篇是人情稿” 中科院《细胞研究》杂志影响因子破20的背后

来源: 时间:2020-07-01

  2020年6月29日,2019版最新期刊引证报告发布。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为20.507。

  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表明《细胞研究》已成功跻身于竞争激烈的国际顶尖学术出版阵营,提升了我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在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上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而仅仅在15年前,《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还只有2。在这么短的时间里,10倍影响力的惊人飞跃是如何完成的?

  把科学价值作为唯一判断标准

  2014年,清华大学俞立教授有了一个重要发现:一个新的细胞器——迁移体。这对于原来的生物学知识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当俞立将相关论文投给某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之后,该杂志社以“没有生理功能数据”为理由退稿。

  而当俞立的这篇论文投送到《细胞研究》编辑部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评审科学家们认真审核了该研究的科学性,认为论文是可靠的。”《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说,“当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时,只要我们认可了其科学价值,就要大胆发表出来。”《细胞研究》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5年,俞立的新细胞器论文在《细胞研究》发表,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也因此获得持续的科研项目支持,以继续迁移体研究。2019年8月,《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俞立的后续研究论文。大胆的创新成果最终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把科学价值作为论文的唯一判断标准,是《细胞研究》能够持续稳步前行的根本原因之一。“科学、科学家优先,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期刊为科学家和科学发展服务,是我们的办刊理念。”程磊表示,“并不会因为是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家或是离经叛道的结论而退稿,也不会因为是学术大牛而不敢退稿。”事实上,《细胞研究》曾经退掉了不少学术大牛的稿件,有些科学家因为“退稿太多”而跟编辑部成为熟人。这个做法得到了绝大部分科学家的认同和支持。

  “在《细胞研究》发表的论文里,没有一篇是人情稿。”程磊坚定地说。

  期刊与科研相辅相成

  “《细胞研究》的成长是中国科学事业成长的缩影,是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体现。这是期刊的影响力能够不断上升的大环境。”《细胞研究》主编、中科院院士裴钢回忆说,在2006年期刊改革时,做的最重要的两个工作:一是引进了如今的期刊常务副主编、具有一流学术水平的李党生研究员,逐步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编辑团队;二是与国际顶尖期刊出版社合作,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

  在中国科协、中科院和上海市的支持下,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的“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要求为目标,《细胞研究》锐意进取,不断突破。

  近年来,《细胞研究》发表了不少具有概念性创新的原创成果,这些优秀论文的学术水平可以和同时期发表在《细胞》《自然》与《科学》上的论文相媲美。一项有关神经递质受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外科学家竞争激烈。《细胞研究》首先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论文,解析了该受体激活状态和非激活状态下高分辨率结构。而另一家国际顶级期刊随后连续发表了3篇国外科学家的论文,都只涉及到部分机理。以往需要仰视国外顶尖期刊的中国学术期刊,此次显然占据了先手。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不断提升着高水平学术期刊的水准,反之亦然。《细胞研究》对于中国科学家而言已不仅仅是一本期刊,更是一个受到国内和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

  “影响因子是外在评价,评价学术期刊不能过度量化。”裴钢对《细胞研究》的未来已经有了清醒的思考,“学术期刊要引导科技工作者不把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作为目标,而是回归科学的本质——探索自然的真理。”

  原载于《上海科技报》 2020年7月1日 头条

  作者:耿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