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解放日报]庄子的“鲲鹏之变”,为上海科学家这一创举提供了形象化解释

来源: 时间:2024-03-29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2019年的一天,当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汪胜研究员,再次读到庄子《逍遥游》中的这段话,顿时感觉“心有戚戚焉”。

那时,一直关注精神疾病的他,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科学设想——能否研发出会“变形”且同时作用于多种症状的精神疾病药物?鲲鹏之变,为他想要做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解释。

历时5年的攻关,北京时间3月28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汪胜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程建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研究员合作的研究成果,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多靶点、多功效药物的设计新方法,为针对复杂精神疾病的药物开发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能否找到这样的“万能钥匙”】

精神疾病的症状千差万别,有躁狂,有抑郁,还有躁狂抑郁双向情感障碍……一般而言,单一靶点的药物只能缓解某一类症状。如果要缓解复杂精神疾病的多个症状,需要服用多种药物。

然而,不同药物在体内会互相干扰,带来诸多不可控因素。

能否“合而为一”只吃一种药?汪胜提出这一朴素的设想时,并不被看好。当时,在科学界几乎没有人做过类似的尝试,而这个想法“听上去就难以实现”。

能否找到这样的“万能钥匙”?当它遇到不同的“锁”,会自动变形,来适配“锁”上的“钥匙孔”。

这个找寻过程之所以难,因为既要懂靶点结构、化学合成,还涉及计算机筛选、生物验证等。

更具挑战的是,本次研究中,这把“钥匙”既要激活一个受体,同时还要抑制一个受体。

【既可抑制躁狂与幻觉,又可改善认知】

研究团队融合化学信息学、结构生物学、细胞功能学以及行为药理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再用计算机辅助筛选,成功开发出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所需的通用可变形骨架。

如同鲲潜海底、鹏翱天空,基于可变形骨架设计出的多靶点药物分子可以像鲲鹏一样,以不同的形态或姿势结合不同的受体靶点,对受体活性进行调节,从而缓解精神疾病各症状。

此次研究以血清素1A受体和2A受体为蓝本设计出了一个代表性多靶点分子,当其结合血清素2A受体时,“弯折向下”,抑制此类型受体活性,从而抑制精神病患的躁狂与幻觉症状。相反,当其结合血清素1A受体时,则“舒展向上”,并激活此类型受体,从而改善精神病患的认知。

这一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多靶点、多功效的药物设计理念,深化了人们对于复杂精神疾病治疗的药理认知,为未来开发更有效的多靶点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原载于解放日报 2024年3月29日

作者:黄海华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