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年奋斗,上海已经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正在向“着力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这一目标迈进。在此过程中,上海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启动和推进科创“22条”、科改“25条”等一系列改革试点,布局“基础研究先行区”、政策扶持新型研发机构……以制度创新组合拳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创新活力。
在更多创新成果飞出“象牙塔”,作为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的同时,上海也在潜心培育“于无人处更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土壤。三年前,上海试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接受不确定性,避免急功近利,静待更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拓荒者实现“从0到1”。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勇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首批入选该计划的37位科学家之一。他潜心研究“表观遗传调控”十多年,好比在人体体内的微环境破译遗传基因的“指令暗号”,是生命科学中基础又前沿的领域。
陈勇:“我们研究它们是怎样影响染色质结构,怎样决定基因表达的‘开和关’,怎样去引发疾病的。这就是我们长期想做的方向。”
“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以5年为周期,减少各类申报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给予每年80万元充分稳定的经费保障。这让陈勇得以放手“天马行空”。
陈勇:“这个经费不需要做预算,我们自己(决定如何)用。我觉得基础特区项目比较好的是,不完全拿文章(指标)来衡量你。考核就是写份进展报告,由(专家)评审去看,你确实在正确的轨道上,确实是在做事情就可以。”
乘势而上,今年,上海提出布局“基础研究先行区”。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宋扬解读,就是把原来对于基础研究项目的评审、挑选中过于细化的要求进行升级,更加注重选人而不是选项目。
宋扬:“基础研究的关键还是在于人,我们通过先行区能够选到一批、有潜力、有能力、有基础,更加多的是有情怀,有追求的优秀科学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长周期的稳定保障。相信10年以后,一定会有一批人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
原载于《上海新闻广播电台:990早新闻》(节选)2024-07-17
作者: 上海电台记者李雪梅、元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