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新民晚报]破解调控密码 拯救“小蝌蚪”活力 为相关男性不育症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来源: 时间:2024-07-25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刘默芳研究员研究组

她自嘲在科研上,是个“喜新厌旧”的人,不太喜欢“简单抄作业”,就爱不断挑战自己。

留学归国后,她一心想做“好玩的研究”。在恩师王恩多院士和领域前辈张永莲院士的引导下,她自信迈入精子形成的领域,从零出发a,一钻研便是好久好久。

我们的研究,看上去很高深,可一旦真正落地,其实特别简单。”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刘默芳说。凭借“RNA调控在精子发生及男性不育中的新功能机制研究”的成果,她领衔的研究组斩获2022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对关键机制“知之甚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除了适龄人群生育愿望下降等因素,不孕不育发生率上升也是生育率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刘默芳分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不孕”的关注度要远高于“不育”。

众所周知,“小蝌蚪”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细胞分化和发育过程。根据中心法则,细胞需要通过基因转录,生成信使RNAmRNA),翻译合成特定蛋白质以支持生命活动。

来源/东方IC

刘默芳介绍,要在千万个“竞争对手”中突出重围,精子必须缩小体积、舍弃多余的细胞质。在不断压缩的过程中,精子细胞中的基因组转录活动逐渐降低,直到几乎完全停止。其中,最核心的遗传密码,就以mRNA的形式存储起来,直至特定的发育阶段,存储的相关mRNA就会被激活翻译出精子形成需要的蛋白质。

这些精子细胞中储存的mRNA如何被有序翻译激活,是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刘默芳介绍,围绕这些问题,她带领团队一头扎了进去。

投入“减数分裂后研究”

刘默芳研究组通过与多家实验室合作发现,一类动物生殖细胞特异性小分子非编码RNA——piRNA,通过与同样是生殖细胞特有的PIWI家族蛋白形成的PIWI/piRNA复合体“机器”,“正向”调控了早期发育阶段精子细胞中mRNA的“复工”,从而保障健康精子生成。随后,他们又发现RNA结合蛋白FXR1通过相分离方式,富集mRNA、招募翻译机器,激活了后期精子细胞中一大群mRNA的发育。他们的研究证明,若这一过程出现故障,mRNA将无法被及时激活制造蛋白质,会导致精子细胞发育受阻及雄性不育。

这系列研究工作发现了精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翻译激活的重要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对精子形成过程的认识。”刘默芳表示。

在探索精子发生基础科学问题的同时,刘默芳研究组还与多家医院的临床科室开展合作,研究男性不育病因及致病机理。他们率先在不育症患者中发现了拮抗PIWI泛素化修饰降解的遗传突变,通过小鼠模型证明此类突变会导致雄性不育,并基于此设计干预策略,提高了突变小鼠的精子活性,为此类男性不育症治疗提供了潜在方法和策略。

正当国际上越来越多科研团队涌入精子的发生机制的“赛道”时,刘默芳却选择抽身离开。目前,她的团队已将重心逐渐转移到减数分裂阶段。“我总是对新事物很有热情,也总是告诫自己和研究生不要求稳、守旧而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我们要突破自我、勇于挑战科学难题。”刘默芳说。

原载于新民晚报 2024-07-25

作者:郜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