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建国以来的科研成就,人们立即会想到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9月4日,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内,一场跨越60年的对话正在上演。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李林与年轻科研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凝视中国科学史上那座永恒的丰碑。
科学丰碑:从“320大院”走出的世界奇迹
1958年12月,一项被列为国家机密研究计划“601”的项目悄然启动,意为“60年代第一大任务”。在上海市岳阳路的“320大院”里,一群中国科学家开启了一项被认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在世界上首个蛋白质胰岛素一级结构测定仅3年后,我们的科学家就敢于挑战人工合成这个复杂分子。”李林院士在报告中回顾了那段峥嵘岁月。
1965年9月,经过将近7年的艰苦攻关,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3家单位协同努力,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这是人类在揭示生命本质征途上的里程碑式新飞跃。李林院士指出:“这是继1828年人工合成首个有机分子尿素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永恒的标志性成就。”
回望初心:一份使命,一种精神
在极其简陋的科研条件下,王应睐、邹承鲁、钮经义等老一辈科学家们没有退缩。“人工合成胰岛素100年也要搞下去”——这样的决心支撑了他们近7年的探索。
李林院士以深厚的学养和炽热的情感,从两个角度娓娓道来“胰岛素精神”,如同绘制一幅科学精神的长卷。其一包含6个方面: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创新胆略;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家国情怀;凝聚专家、汇集众智的学术民主;团结奋进、协同攻关的合作氛围;严谨求实、突破难点的顽强意志;原始探索、静水流深的科研环境。每一个维度都闪耀着那个时代科学家们的智慧与品格。其二则凝练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传承的八字所训——“献身、求实、团结、奋进”。这8个字虽简洁却意味深远,既是胰岛素团队科研实践的高度浓缩,也是对当代科研人员的精神指引,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科学道路上砥砺前行。“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代代相传、薪火不灭,在新时代与国家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更加熠熠生辉。”李林院士表示。
“科学探索与革命探索本自同源,科学家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在科技战线上的生动体现。”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在致辞中揭示了科学家精神与建党精神的内在联系。
老一辈科学家不计名利、不畏艰辛的故事让许多青年学生动容:他们当年没有先进仪器,没有充足经费,却有着无比坚定的科学信念和爱国情怀。“如何平衡崇高的学术理想与严峻的毕业现实压力?”有学生现场抛出困扰许多研究生的现实难题。李林院士的回答恳切而有力,他鼓励怀揣科研理想的研究生们:“科学家的脑袋一定要简单一些。”在他看来,真正的科研需要一种心无旁骛的纯粹:“如果能够选择,要勇于选择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不要顾虑太多。”这不仅是一位长者对后辈的期许,更是一位过来人对科研初心的坚守——在科学的道路上,最宝贵的恰恰是那份不畏难、不求稳的探索勇气。年轻学子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他们即将接过科学的火炬,在中国科研的“无人区”继续开拓前行。
薪火相传:新时代科技攻坚的精神火炬
“回顾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辉煌,更是为了传承使命。”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党委负责人刘小龙强调,在新的赶考路上,要始终牢记“四个面向”“四个率先”的要求,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职责。
当前,我国正处在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攻坚时期。中国科学报社副总编辑肖洁指出,在这一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阶段,科研工作者尤其需要发扬“胰岛素精神”。“这种精神的重要体现,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优良传统,是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沪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孔朝晖与观众分享了3句寄语:让初心成为攀登科技高峰的恒心、让协同成为科学家的共识、让奋斗成为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最亮丽的底色。“今天的科技工作者,同样要拿出当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劲头,勇闯无人区,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孔朝晖说。
报告厅内,李林院士深情而真挚的讲述,让那段艰苦而辉煌的合成历程变得无比鲜活、可感。科学的记忆,并未随岁月褪色,反而因一代代人的传承而愈发清晰。本次活动累计吸引了中国科学院各院属单位与社会公众超过60万人次在线观看。一颗颗为科学而澎湃的心,共同见证了一种精神的薪火相传。
一甲子轮回,“胰岛素精神”穿越时空,依然照亮着中国科技工作者前行的道路,成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力量源泉。
原载于上海科技报2025-09-09
作者:孙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