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
2007-201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癌症研究中心,博士后
2000-2006年: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博士
1996-2000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士
癌症是由多种基因突变造成的恶性疾病。近期的大规模癌症基因组研究使我们对于癌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然而仍有部分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癌症基因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功能解读。
1)癌症中低频突变的功能判定。除了一些位于原癌、抑癌基因的热点突变(hotspot mutation)之外,实测数据中,癌症病例的突变大多是在癌症基因组数据库中出现次数较低的突变,这些突变的功能性影响多数未知。一般认为功能性影响越强的突变越容易在癌症病例中选择性富集,从而在癌症数据库中出现次数较高。我们的分析表明,在碱基水平上,不同位点的突变的发生“难度”可以有数百倍的差别,这会显著地压低某些功能性较强的致癌突变在实测病例中的出现次数。然而,将碱基突变的“相对难度”引入考量后,我们可以准确地判断癌症数据库中低频突变的功能性影响,并在p53、PTEN、INK4a等重要癌症基因上得到实验验证。这一方法也使我们能够发现一些新的潜在癌症基因,这些基因特定位点的“突变难度”极高,但仍在癌症测序研究中以可见的频率出现,提示成癌过程中对这些突变的高度选择性。这些基因可能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我们目前正对这些基因进行功能研究。
2)肿瘤染色体扩增区的原癌基因。许多肿瘤通过染色体的局部扩增获得高拷贝数的原癌基因,从而促进癌症形成。然而在这些染色体扩增区段上,通常有许多相邻基因与原癌基因一同扩增,因此部分肿瘤染色体扩增区段上的原癌基因尚不明确。近期癌症基因组数据的积累使我们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精确的分析。在同一个染色体扩增区段上的多个基因中,原癌基因应当在最多数目的癌症样本中扩增。我们对全基因组的扩增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后,在一些扩增区段上发现了新的潜在原癌基因。对于人类癌症中一个高频扩增的染色体区段,我们发现其中扩增频率最高的基因是一个新型原癌基因,该基因通过干扰Hippo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生成。
3) 抑癌基因失活所导致的药物敏感性。现有的癌症精准治疗主要聚焦于原癌基因的抑制剂,适用于一小部分患者。癌细胞中抑癌基因的失活是否导致癌细胞对某些药物异常敏感,是一个研究较少的领域。我们系统性地研究了近60种主要抑癌基因失活后,癌细胞对20余类不同机理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的变化,发现了许多未知的基因-药物敏感性交互组合,并对其中一部分进行了机理研究。这一针对抑癌基因失活的药物敏感性图谱可能为部分癌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探索方向。
此外,在癌症基因组和药物治疗这一研究方向上,我们还进行了部分癌症基因的动物模型研究,并针对癌症中发生异变的重要通路,建立新的药物筛选体系,并运用这些体系对于药物敏感、抵抗的biomarker进行研究。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