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上午,分子细胞卓越中心举办第三十六期思齐讲坛,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永莲主讲。中心副主任周金秋研究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陈勇研究员等18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期讲坛由研究生部主任马利主持。
张永莲以《与大家交流:我的科研能力培养三步曲》为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内容丰富、启发性强的精彩报告。她回顾了早年与研究生交流的经历,特别提到当时以学生提问、现场解答为主的互动模式,这种开放式的沟通令她深受启发,并将其引入国内,为本次讲座奠定了务实而活跃的基调。尽管年事已高,她依然保持着敏锐的时代洞察力,熟练运用人工智能辅助科研信息检索,就“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应加强哪些科研训练”等学生关切的问题,结合个人经验给予了详尽解答。
在分享科研成长历程时,张永莲重点阐述了她在学术生涯中实现的三大转变:从专注“死”化学(基础化学研究)到深耕“活”化学(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研究领域之变;从被动接受已知到主动探索未知的科研态度之变;从广泛涉猎到聚焦深耕的研究方之变。她还生动穿插了上世纪科研工作中的点滴趣事,让青年学子深切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矢志不渝的科研精神与纯粹的热爱。
结合研究生实际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重点讲解了科研中问题解决与成果总结的核心方法。她指出,首先要“读懂自然现象”,精准提炼科学问题;其次应“制定科学方案”——在学习成熟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拒绝墨守成规。她以自身研究PSBP基因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实验设计、调整研究思路成功攻克难题;最后是“做好总结沉淀”,强调应将实验数据整理成可发表的规范形式,定期开展阶段总结和深入讨论,形成从实验到成果的完整闭环。
讲座尾声,张永莲特别强调了科研工作者的“动力源泉”,即实现从“小我”(追求个人成长)到“大我”(服务学科与国家需求)的格局跃升,并鼓励青年学者勇闯世界科研舞台。寄语当代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应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科研使命,以扎实的积累、敢闯的魄力,在未知领域中开拓创新。
最后,研究生会向张永莲赠予思齐讲坛纪念牌。本期“思齐讲坛”内容详实、案例生动,既拓宽了学术视野,也带来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张永莲的分享不仅清晰指明了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更传递了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与胸怀家国的责任担当,为今后的科研学习与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
张永莲院士作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