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果名称 | 获奖时间 | 奖励名称 | 奖励/等级 | 单位/排序 |
| 环形RNA生成和功能机制的研究 | 2023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T细胞免疫的触发机制 | 2023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环形RNA生成和功能机制的研究 | 2022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RNA调控在精子发生及男性不育中的新功能机制研究 | 2022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获得性免疫反应的触发机制研究 | 2022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周斌) | 2022 | |||
| 动力学驱动的数据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 | 2020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器官发育与再生中细胞起源与命运研究 | 2020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许琛琦) | 2019 | 上海市青科技杰出贡献奖 | ||
| 细胞属性转变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 2018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 2018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 卵子介导细胞重编程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 2017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DNA去甲基化的分子机理及其生物学意义 | 2016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提出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 | 2016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 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 2016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 BMP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机制 | 2014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惠利健) | 2014 | 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 ||
| DC细胞活化调控与Th细胞分化机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 | 2013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新的癌症靶向基因-病毒治疗(CTGVT) | 2013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Nudel蛋白在细胞分裂、迁移和胞内运输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 | 2012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树突状细胞的活化和辅助性T细胞亚群分化的机制研究及其免疫相关的疾病研究 | 2012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上海市青科技杰出贡献奖(李劲松) | 2012 | 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 ||
| 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 | 2012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的基础与临床 | 2011 | 上海市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 |
| 将小鼠成纤维细胞成功转化为功能性肝细胞样细胞 | 2011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 揭示Tet双加氧酶在哺乳动物表观遗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 2011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
| 核糖核酸的结构、功能 | 2009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阿片类药物信号转导新机制及其在成瘾中的作用 | 2009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 |
| 亮氨酰-tRNA合成酶对底物的识别 | 2008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 | 2008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 | 2007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 | 2007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 | 2006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细胞因子神经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 | 2006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2 |
| 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2005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活性多肽毒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2005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制品的方法 | 2004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2 |
| 上海市科技功臣(张永莲) | 2003 | 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 ||
| 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2003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重组基因工程药物凝血因子FVIII的研究制与开发 | 2003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 |
| 空间细胞电融合 | 2003 |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三等奖 | 3 |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 2002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依赖中的作用 | 2002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 |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 2001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成瘾中的作用 | 2001 | 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 |
|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抗原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动物保护效果评估 | 2001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 |
|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神经功能显像及基因治疗实验研究 | 2001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 |
| 氨基酰-tRNA合成酶及其与相关tRNA的相互作用 | 2001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江浙蝮蛇磷脂酶A2三维结构与功能 | 2000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 |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一省市企业合作奖 | 2000 | 中国科学院与省市企业合作奖 | 一等奖 | 1 |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癌细胞生长阻断的研究 | 2000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氨基酰-tRNA合成酶及其与相关tRNA的相互作用 | 2000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1 |
| 细胞器结构蛋白质组分的研究 | 1999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 |
| 空间细胞电融合技术研究及高空飞行试验 | 1999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3 |
| 具有肿瘤抑制功能的RNA调控元件的发现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 1999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丙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与非经血传播途径的研究 | 1999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 |
| 癌胚抗原放免分析、放免显像和治疗的基础研究 | 1999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 |
| 蛋白酶抑制剂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1999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 |
| 转移核糖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 | 1999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小鼠ES细胞的诱导分化和TGF-B1对分化的调节 | 1998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 |
| 巨噬细胞免疫调变和信号转导研究 | 1998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蛋白酶抑制剂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1998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发现白介素-2镇痛作用、活力中心及其与阿片样受体结合 | 1998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 |
| 记忆增强肽的信号跨膜转导和作用机理研究 | 1998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转移核糖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 | 1998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中药更春治疗更期综合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 1998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 |
| 发现白介素-2镇痛、任用活力中心及其与阿片样受体结合 | 1998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 1998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3 |
| 两栖类胚胎表皮的兴奋性及兴奋性的传播 | 1997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天花粉蛋白对滋养层细胞专一损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 1997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 |
| 天花粉蛋白对滋养层细胞专一损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 1997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2 |
| 心肌免疫影像学研究 | 1997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3 |
| DNA和DNA-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的扫描探针显微学研究 | 1997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2 |
| 雄激素对大鼠PSBP基因转录的调控研究 | 1997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 |
| DNA和DNA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的扫描探针显微学研究 | 1997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3 |
| 基因工程人白细胞介素-2的研制中试生产及临床应用 | 1997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 |
| 亲肝癌抗体的临床规律和双功能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 | 1996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 |
| 自分子水平研究病毒性心脏病的诊断,发病机理及治疗 | 1996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3 |
| 上海河口地区对虾病毒病病原鉴定及PCR检测方法 | 1996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乙型肝炎免疫耐受动物模型的确立及消除免疫耐受状态的应用研究 | 1996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 |
| 基因工程人γ型干扰素的研制中试生产及临床应用 | 1996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决定分化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1995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 |
| 切割有害基因的核酶的设计、性质及作用机制 | 1995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 |
| 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工程实验室研究 | 1995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HBV增强子II(ENII)的鉴定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 1995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遗传性蛋白基因缺陷的研究 | 1995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高性能紫外检测仪 | 1995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特异性精子膜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基因克隆表达 | 1995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2 |
| 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及防治技术体系 | 1995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 |
| 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李载平) | 1994 | 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 ||
| DNA和DNA----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的扫描探针显微学研究 | 1994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 |
| DNA和DNA蛋白质复合物结构的扫描探针显微学研究 | 1994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3 |
| 重组甲肝痘苗病毒VT7HAV-4表达甲肝病毒亚颗粒 | 1994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雄激素对大鼠PSBP基因转录的调控研究 | 1993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丙肝病毒肽及其感染相关抗原肽GOR合成和应用 | 1993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DNA化学合成试剂的研制 | 1993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牛生长激素的基因工程研究 | 1993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心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对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治疗的研究 | 1993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乙型肝炎免疫耐受动物模型的确立及消除免疫耐受状态的应用研究 | 1993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 |
| 香菇病毒的鉴定诊断侵染途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综合研究 | 1993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tRNA和5SRNA结构功能与进化的研究 | 1993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 |
| 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和痘苗表达)的研制和中试 | 1993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 |
| 高温DNA顺序测定系统的创立 | 1993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夫喃丹农药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迁移归宿及其生物效应 | 1992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2 |
| RNA结构功能与进化的研究 | 1992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胆碱脱氢酶的性质与重组合 | 1992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我国植物类菌原体病原的研究 | 1992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 |
| 蓖麻凝集素(一个糖蛋白)分子寡糖链的结构分析 | 1992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 |
| 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痘苗表达系统)研制和中试成果 | 1992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1 |
| 人γ干扰素的基因工程研究 | 1992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1 |
| 高温DNA顺序测定系统的创立 | 1992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1 |
| 人天然白细胞介素-2的基因工程研究 | 1992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酵母酸性磷酸酯酶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结构与功能 | 1991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胰岛素分子与其受体的结合部位 | 1991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科研建设工程规划面积指标 | 1991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 |
| 人生长激素基因工程微生物表达系统实验室研究成果 | 1991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适宜多种哺乳动物细胞株长期培养的无蛋白培养基 | 1991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用新工艺生产水溶性碳二亚胺 | 1991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胰蛋白酶和BowMAN-BIRK型抑制剂复合物系列主体结构 | 1991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2 |
| 家兔个体表达系统的建立 | 1990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1 |
| 结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的推广应用 | 1990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 |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定性诊断试剂盒 | 1990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 |
| 国产化扫瞄隧道显微镜(STM)及其在DNA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1990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 |
| 流产新药天花粉蛋白的投产及推广应用 | 1990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 |
| 涡鞭毛虫(甲藻)染色体碱性蛋白的研究 | 1989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2 |
| 线粒体内膜与辅酶Q联系的脱氢酶 | 1989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 |
| β干扰素的蛋白质工程----β-干扰素结构基因的定向点突变 | 1989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蛇毒细胞毒素蛋白的结构分析及机理研究 | 1989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发现与研究 | 1989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反密码环不参与tRNA和合成酶相互识别 | 1989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绒毛膜促腺激素(HCG)在家鱼催产中的应用 | 1989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1 |
| 中科院标准(科研档案工作规范) | 1989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 |
| 乳癌雌激素受体酶联雌二醇亲和组化检测法的研究 | 1989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1989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1989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3 |
| 农作物遗传操纵新技术----授粉后外源大DNA基因导入植物的生物工程育种技术 | 1989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基础理论研究课题怎样建立科研档案 | 1988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蛇毒磷脂酶A2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 1988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外源基因的酵母表达系统研究 | 1988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蛋白质和多肽的酶促合成 | 1988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2'-5'三聚腺苷酸受体的发现等 | 1988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尿素氮的尿素酶----谷氨酸脱氢酶偶联试剂盒研制和应用 | 1988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昆虫免疫及其抗菌蛋白的研究 | 1988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孕酮诱发卵母细胞成熟机制的初步探讨 | 1987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两栖类胚胎发育中的细胞连接 | 1987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小鼠恶性畸胎瘤的研究 | 1987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蛇肌果糖1,6二磷酸酯酶研究 | 1987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 1987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蛋白质功能基因的修饰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 1987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 |
| 组织培养技术在中药材地黄中的应用 | 1987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3 |
| 甲状腺素(T4)固相放射免疫检测技术 | 1986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农作物遗传操纵新技术 | 1986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丙种新的蛋白酶抑制剂的发现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1986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促性腺激素释放素(LHRH)及其类似物(LHRH-A)的合成药理和临床应用的研究 | 1986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2'-5'寡腺苷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等重要生物功能的研究 | 1986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乙型肝炎的重组痘苗病毒疫苗 | 1986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1 |
| 凝集素研究 | 1986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 雌激素受体识别染色质上位点的研究 | 1986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家蚕软化病病原的鉴定及抗病毒品种筛选 | 1985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乙型肝炎病毒HBVadr亚型表面抗原基因顺序及其基因组成顺序测定 | 1985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RNA序列分析技术的建立----蓖麻蚕后丝腺体甘氨酸tRNA及与SRNA全核苷酸顺序的测定 | 1985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毫微秒脉冲荧光计 | 1985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TGLL-18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 | 1985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人体恶性胸膜间皮瘤系SMC-1的建立和生物学特性 | 1985 |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 |
| 防老剂D致癌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 1985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 |
|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 1984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我国第一例植物双联病毒的发现和分离 | 1984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人乙型肝炎病毒HBVadr亚型基因组的克隆和限制酶切图谱 | 1984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中国蝮蛇蛇毒中舒缓激肽增强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1984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DLL-3大容量冷冻离心机 | 1984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微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1984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三等奖 | 1 |
| DLL-3大容量冷冻离心机 | 1984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三等奖 | 1 |
| THZ-82型台式恒温振荡器 | 1984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三等奖 | 1 |
| 采用辣根皮生产高纯度辣过氧化物酶新工艺 | 1984 | 国家发明奖 | 二等奖 | 1 |
| 人肝癌细胞膜相关胚胎抗原的研究 | 1983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有尾类胚胎表皮传导电活动与分化的关系 | 1983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一等奖 | 1 |
| 酵母质粒的结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 | 1983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液面法超声全息成像研究 | 1983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结晶天花粉蛋白及其抗早孕 | 1983 | 国家发明奖 | 二等奖 | 2 |
| 人胰岛素原C肽的人工合成及放射免疫分析方法 | 1983 | 国家发明奖 | 二等奖 | 2 |
| 促性激素(HMG) | 1982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大白菜灰心病病原鉴定和诊断 | 1982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三等奖 | 1 |
| 口蹄疫研究 | 1982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一等奖 | 2 |
|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 | 1982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1 |
| 蓖麻蚕核糖核酸基因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 | 1981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1 |
| 石油酵母代饲料的安全性研究 | 1981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一等奖 | 1 |
| 人胰岛素原C肽合成及放射免疫测定 | 1981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蓖麻蚕丝腺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一级结构的测定 | 1980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BGV-213酶法报警器固相酶片 | 1980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胰岛素分子B22位精氨酸可以被门冬氨酸所代替 | 1980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复制机制的研究 | 1980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某些植物病毒诊断及防治研究 | 1980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结构功能的研究 | 1980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高纯疫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生产 | 1980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上海工业生产白地霉C3株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 1980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 | 1980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三等奖 | 1 |
| 固定化细胞制备6氨基青霉烷酸新工艺 | 1980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奖 | 2 |
| 天花粉蛋白的引产原理进一步研究 | 1979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 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在肝癌研究上的应用 | 1979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三等奖 | 1 |
|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甲状腺的放射免疫测定及临床应用 | 1979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三等奖 | 1 |
| 固定化5-磷酸二酯酶生产核苷酸新工艺 | 1979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奖 | 1 |
|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胰岛素结构与功能研究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琥珀酸脱氢酶的研究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甲种胎儿蛋白研究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中3'-端8核苷酸七磷酸的合成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人工合成多肽激素用于家蚕催产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3,17-β棕榈酸雌二醇防急性放射病研究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生化试剂和生化药物的研制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BGV-601酶法侦察管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肌肉与肌肉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酶法快速反应动力学理论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分离检测核酸蛋白仪器的研制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核苷酸类物质的生产和应用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植物病毒病的研究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固相片段缩合法合成胰高血糖素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谷氨酸发酵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核苷酸类物质在农业增产上产应用 | 1978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家蚕混精杂交的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人体肝癌细胞株的建立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卵母细胞的成熟受精和人工单性生殖的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胚胎诱导和分化的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正常肝信使核糖核酸对癌细胞的“逆转”作用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十六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2 |
| 离体培养的人体肝癌细胞株的建立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普查中的应用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脂肪的保存(一号科研任务)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治疗肝炎新药----维丙胺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红眼病”病毒分离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中期引产药----天花粉针剂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细胞及核酸保存程度的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五种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合成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鼻咽癌病毒病因的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启东肝癌防治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2 |
| 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组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胰岛素结构功能及作用原理的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琥珀酸脱氢酶的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甲种胎儿蛋白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3,17-β棕榈酸雌二醇防急性放射病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人工合成多肽激素及其在家鱼催产中的应用(一室)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BGV-601酶法侦察管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16核苷酸的合成-3'端八核苷酸七磷酸的合成(二室人工合成核酸组)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一号科研任务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
| 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与针刺镇疼的关系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
| 启东肝癌防治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
| 中期引产药--天花粉针剂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
| 江陵凤凰山168号西汉古尸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
| 肌肉与肌肉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生化试剂和生化药物的研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 |
|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活疫苗的研制 | 1978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
| 家鱼人工生殖的研究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内分泌激素不平衡诱发肿瘤及其组织化学研究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在小白鼠诱发原位鼻咽癌的研究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乳牛卵巢机能失调的激素治疗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酵母酶促合成核苷酸衍生物及其机能的一些研究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寡聚脱氧十三核苷酸,十核苷酸的人工合成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抗EB病毒抗体的检测诊断鼻咽癌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天花粉蛋白引产原理的研究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棉酚抗生育作用原理的研究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工矿癌症调查与方法学的研究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1 |
|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胰岛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
| 琥珀酸脱氢酶的研究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
| 生化试剂和生化药物的研制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
| 甲胎蛋白的研究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
| BGV-601酶法侦察管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
| 人工合成多肽激素及其在医药沟渔业畜牧业的应用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
| 谷氨酸发酵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
| 分离检测核酸蛋白仪器的研制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
| 核苷酸类物质的研究生产和应用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 |
| 固相片段缩合法合成胰高血糖素 | 1977 | 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