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召开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揭晓了2007年度上海市奖项,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张永莲院士领衔的“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项目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张永莲院士从韩正市长手中接过获奖证书。
项目简介:
从人口数量与质量调控需求、后基因组时代的生殖生物学学科前沿出发,创新地设立了一个崭新的器官(附睾)功能基因组研究课题。旨在揭示附睾在精子成熟、储存和防御等过程中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雄性生殖调控理论的发展和突破做出贡献,并为男性避孕药的研制、男性不育症的诊治和日趋严重的性疾病传播防治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9年内在人、猴、大鼠、小鼠中分别发现了26个附睾特异表达的新基因,其中10个已取得了它们在这四个种属中的同源cDNA和相应的多抗血清,已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队伍,为我国这一研究领域打好了自主创新的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对五个新基因的功能有所突破。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发现大鼠附睾头部特异表达的Bin1b 基因既是一个天然抗菌肽,又能结合在精子上,使其通过L-型离子通道摄取Ca++后,起始精子运动。开辟了附睾自身免疫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也丰富了β-defensin基因家族的生理功能,在临床应用上也使WHO期望在21世纪能出现的既能避孕,又能防止性传播感染的双功能药物成为可能。
文章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 Cell Biology》上,SCIENCE把它列为推荐阅读并撰写短评。接受了美、英、法、德等十几家电台和杂志社记者的电话采访。美国VOA和英国BBC特作了电话录音。《柳叶刀》、《自然-医学》作报道,受邀撰写综述。科学家祝贺,要求访问合作,博士后进修。两文被他引109次,掀起了研究生殖系统中的β-防卫素的高潮。迄今在大鼠附睾中又发现了43个成员。提高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也为开发原始创新的生物药物提供了可能。此外,发表了生育期健康年轻人附睾表达的基因转录组,及附睾部位特异基因组,为将研究推向临床打好基础,并在上海科技网站上公布,数据共享。发表论文13篇,他引154次,篇均影响因子6.429。获中国和美国授权专利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