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玲研究员受邀在Trends Genet发表综述
来源:
时间:2017-06-21
6月1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员与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杨力研究员受邀在Trends Genet发表了题为“The Diversity of Long Noncoding RNAs and Their Generation”的综述论文,系统总结了长非编码RNA的多样性及其加工成熟机制。
基因组中存在大量被称为基因组“暗物质”的非编码区域,这些区域能转录产生各种类型的lncRNAs。启动子、增强子区域能转录产生长度在200-2000 nt的lncRNAs,包括PROMPTs 和eRNAs等。基因间非编码区域转录产生的lincRNAs像mRNAs一样,经过剪接加工,形成具有5’端m7G帽子和3’端poly(A)尾巴的成熟RNAs。此外,还有一些lncRNAs不具有5'端m7G帽子和3' poly(A)尾巴的结构,这些lncRNAs的产生与真核生物RNA的加工成熟过程紧密相关。例如核酶(RNase P)介导形成的3’端具有三螺旋结构的MALAT1等lncRNAs;来自内含子、两端有小核仁RNA和蛋白质复合物(snoRNP)保护的sno-lncRNAs;来自多顺反子转录本、具有5’端snoRNA帽子和3’端poly(A)尾巴结构的SPAs;以及来自内含子通过关键核酸序列成环的ciRNAs和通过外显子反向剪接成环的circRNAs。发表在Trends Genet上的这一特邀综述论文,主要对上述多种长非编码RNA的加工生成和代谢机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陈玲玲研究员的博士研究生吴煌是本文的第一作者。
陈玲玲研究组致力于长非编码RNA和环形RNA的代谢机制与功能作用研究,杨力研究组专注于转录组RNA计算生物学研究。两个研究组通过合作系统揭示了多种新型长非编码RNA分子家族,并全面揭示了这些特殊分子结构非编码RNA生成加工的新机制及其潜在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极大地推动了长非编码RNA研究领域的发展。相关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的经费支持。
真核细胞基因组中长非编码RNA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