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周斌研究员受邀在Circulation Research发表心内膜细胞命运可塑性的综述文章

来源: 时间:2018-03-05
        3月1日,国际学术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题为“Endocardial Cell Plasticity in Cardiac Development, Diseases and Regeneration ”的综述文章。该文章系统阐述了心内膜细胞在心脏发育过程中以及再生、病理状态下的多能性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心内膜细胞不仅仅是心脏内侧的一层内皮细胞,为心肌细胞提供了一层保护性物理屏障,而且是其它许多细胞类型的重要起源。在胚胎发育早期,心内膜细胞可以发生内皮间充质转换(EMT)形成内膜垫间充质细胞,成为心脏瓣膜的重要组成部分。瓣膜发育异常是导致先天性心脏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心内膜来源的间充质细胞还会迁移到心室壁中,在Wnt/beta-catinin信号通路调控下进一步分化为血管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在胚胎发育中后期以及新生期,心内膜细胞又是冠状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来源。胚胎心内膜细胞在Scl基因敲除的情况下还可以转分化为心肌细胞。成体心脏中,成纤维细胞被激活是导致纤维化的主要原因,心内膜来源的成纤维细胞部分参与了心脏纤维化的形成。心内膜细胞也是正常成体心脏心肌层内脂肪细胞的重要来源,因此,心内膜细胞可能与脂肪相关性心脏疾病(如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症)的发生有关。在成体心脏损伤后,心内膜细胞具有形成冠状动脉的能力,因此心内膜细胞是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此外,胚胎心内膜细胞还可以贡献到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
 
        周斌组张辉博士(现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吕爱兰教授是该综述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张辉博士和周斌研究员长期从事心内膜发育与再生的研究工作,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Circulation Research,Cell Research等国际专业杂志上。该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经费支持。
 
        文章链接

心内膜细胞多能性示意图

附件下载: